專業分工 取其長避其短
20多年前,不滿20歲的丁燦陽向自己的阿姨借了4000元,在家中辦起了制鞋作坊,購買材料加工好后,自己再拉去市場賣,“當時流行一種方口鞋,看著好賣,我就趴在別人的窗臺上偷學,回來再依樣畫葫蘆。”然而,缺乏專業的工藝和設計,生產出來的幾千雙方口鞋無人問津,丁燦陽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
如今已轉做童鞋行業的丁燦陽,只需在辦公室打打電話,從原料研發到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物流運輸、品牌推廣、管理咨詢都有專業的公司來配合企業各部門完成。隨著產業集群內部社會化分工、自主配套一條龍生產協作體系的發展,“一條龍”式的老板成為過去式。
專業化分工合作成為一種趨勢,“每個老板有自己擅長的方面,每個企業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如果親力親為不能帶來更好的效益,還不如放手讓專業的人去做。”這是泉州鞋業企業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善于分工合作的企業,往往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特步集團董事長丁水波一直慶幸10年前沒有將精力用在擴張自己的廠房和生產線上,而是選擇了和外協工廠合作。2001年,被謝霆鋒和TWINS穿在腳上的特步鞋烽火I代,銷量達到120萬雙,創下了國內單品鞋的銷售紀錄。第二年,看著開足馬力的機器和加班加點的員工,丁水波首先想到的就是再建兩條生產線,幸好這一打算被當時主管企劃、生產和行政的副總經理王禮雨制止了,理由是生產部分完全可以轉給有生產能力的協作工廠,特步只需做好品牌就可以了。
同樣,早在2001年,當晉江80%的制鞋企業還在為國外品牌代工賺取微薄利潤時,在同門兄弟中保持領跑優勢的安踏,就已將產量的一半委托給20余家協作工廠。如今,安踏鞋服自產比例僅為36.9%、14.4%。
越來越多有品牌運作經驗的泉州鞋企開始受到耐克“輕資產模式”的啟發,放下管理生產的包袱,不再盲目地新建或購買生產線,而是學習安踏和特步等公司的做法,一方面專注做研發,做營銷,搶占高端環節;一方面通過向代工企業派駐質量管理人員,強化品質控制,組織起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帶動一批中小型代工企業。
縱向,打通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各個環節;橫向,實現了集群內部不同企業間的分工協作。完善和密切的產業配套協作體系,品牌企業與中小企業合理的分工協作體系,為泉州鞋業的發展帶來了較明顯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也增強了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