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4日訊 雖然過去的一年市場一直不是很景氣,但南安裝備制造業仍為突破現有市場做了很多努力。1月31日,福建省南安市裝備制造業協會舉行第一屆第五次大會,協會的全體會員、理事近200人出席會議。協會會長周泗進表示,2014年全行業實現規模產值突破297億元,同比增長23%,這得益于企業回歸到產品本身,注重技術創新和品牌塑造。同時,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學院教授蘇建誠還為企業家們做了專題演講,他建議南安裝備制造業要做有時尚感和科技感的品牌。

回歸產品創新,讓南安裝備制造業逆市上揚(資料圖片)
重視品牌塑造 邁向轉型之路
2014年對于南安裝備制造業來說是不輕松的一年,隨著制造業的集體疲軟,作為上游產業鏈的裝備制造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但就在這一年,南安裝備制造業仍尋找到了市場的突破口。南安市裝備制造業協會會長、成功機床董事長周泗進在做2014年協會工作總結時介紹,南安現在共有裝備制造企業6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0多家,產值超億元企業50家,上市企業2家,2014年全行業實現規模產值突破297億元,同比增長23%。
實現這個突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行業在內部進行轉型調整,在外積極拓展新市場。在品牌建設上,南安企業一改以往的低調,開始向外界展現自己的品牌。去年7月,泉工股份正式完成對德國老牌磚機企業策尼特公司的收購,成為國內磚機行業完成跨國收購的首個民營企業。
這一跨國收購為泉工帶來的品牌效應也得到了直接的體現。在去年11月的上海寶馬展上,約有10家南安機械裝備企業奔赴上海灘,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家企業同臺競技。4天內,泉工不僅把展出的4臺設備全部售出,還當場搶下5000萬元訂單。此外,群峰機械、卓越鴻昌、東南機械等南企推出拳頭產品,收獲頗豐。粗略統計,此次南安軍團在寶馬展上至少斬獲上億元訂單。
周泗進說,2013年初以來,南安先后出臺《機械裝備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裝備制造業領軍人才隊伍培養建設實施方案》等多個文件,從人才引進、產學研搭臺、融資支持、用地保障等10多個領域進行重點扶持,為南安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回歸產品本位 專注技術攻關
南安裝備制造業在建立品牌的過程中,明確了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回歸到以產品為中心的路子上。為了幫助企業攻克產品研發中的技術難題,南安市裝備制造業協會發揮了重要橋梁紐帶作用,在為行業輸送人才、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為了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需求,去年協會進一步鞏固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福州大學等院校的合作關系,成功舉辦西北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兩場技術對接會;創建協會技術服務中心,設立專家儲備庫,生成技術項目56個,有16家企業24個項目實現對接。
而在關鍵的人才培養上,協會更是充分借助了高校的力量。在1月31日的大會上,南安裝備制造業協會與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泉州信息工程學院將與合作企業共同對相關專業的本科生進行定向培養,而南安市政府、企業將為定向培養的本科生提供獎、助學金。
“我們的領軍人才隊伍培養、產業人才聚集基地建設走在泉州前列,今年國家‘千人計劃’、省‘百人計劃’均有望實現零的突破。”周泗進介紹,去年協會共舉辦各類人才培訓、講座20場,培訓1547人次,引進各類高技能人才200多名。
此外,在去年經濟形勢不明朗的大背景下,協會還在融資上做文章。去年,協會共為企業舉辦3場銀企對接會,積極探索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并引進天邦小額貸款公司入駐協會,協助禹舜融資擔保開展服務,為會員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尋找突破口 開拓新市場
在努力做好產品和建立品牌的同時,南安裝備制造企業還在努力尋找市場突破口。
從傳統制造業轉型中尋找機會并實現逆周期爆發,南安裝備制造業的崛起是當下較為低迷經濟形勢下地方經濟中的一大亮點。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國內傳統制造業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生產自動化成為一個趨勢。南安裝備制造業,看到了這種替代效應,并從中挖掘出商機。如閩機、瑜鼎、大長江等企業瞄準了本地水暖衛浴的自動化需求,研發出的自動拋光設備和機器人受到了整個行業的歡迎。
此外,在去年對歐美日出口徘徊不前的情況下,南安裝備制造業對東盟、南美、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卻呈現井噴。去年上半年,由于加大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市場開拓力度,南安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出口效果顯著:申利卡鋁業出口3284萬美元,同比增長15.69%;閩發股份出口1437萬美元,同比增長15.52%;泉工股份出口958萬美元,同比增長153.06%……“跟制造業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傳統制造業也在升級,逐漸進入用工替代期和產品檔次提升期。”周泗進說,正是精準的市場判斷與機遇把握,推動了南安裝備制造業的逆市發展。
蘇建誠:裝備制造需要時尚感的品牌
(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學院教授)
作為曾經的“雙十一”總策劃人,蘇建誠為南安裝備制造業企業分享了如何盈利的商業模式。
“當前國內很多企業都是左手買進材料,加工成產品,右手賣出去,賺中間的差價。通過這樣的方式賺的錢,只是皮肉錢。皮肉錢賺著累,利潤少。要想真正賺到錢,就必須打造品牌。”蘇建誠舉例說,同樣是水,一噸自來水大概兩塊錢,裝在礦泉水瓶里的水也是兩塊錢,這就是有沒有品牌的不同。
蘇建誠說,幾年前他去迪拜的帆船酒店,讓他對這個道理更加深有感觸,當時他跟朋友到酒店的餐廳里,菜單上最便宜的水一瓶都要500塊。“一噸水兩塊錢和一瓶水500塊錢,價格不一樣,但你拿到實驗室化驗,它們都是H2O。就因為它們裝在不同的瓶子里,貼上不同的商標,放在不同的地方,講不同的故事,就能賣出不同的價錢,這就是品牌的價值。”
蘇建誠說,消費者面對品牌和商品時,對產品并沒有過多的辨別力,因此在品牌營造的過程中,要研究消費者心理,對產品作出精準定位,甚至包括產品名稱都很關鍵。
“要打造品牌,不僅需要具備時尚感,還必須具備科技感。裝備制造業本身就是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如果企業還停留在傳統的經營模式上,而不尋求轉型,那遲早會走向衰敗。”蘇建誠說,現在都在說供過于求,國內裝備制造業也是如此,但并不是說就不需要裝備制造業,而是市場將淘汰那些傳統的、落后的、沒有品牌影響力的企業。(海都記者 陳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