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市規劃局獲悉,作為泉州古城文化復興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西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編制,現已形成初步方案。
負責《規劃》編制工作的清華大學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張杰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西街歷史街區保護的整體思路是在保護街區風貌的真實性、完整性的基礎上,為有意愿創業、有意愿改善居住條件的群眾提供平臺,鼓勵他們參與到西街的保護中來。”
□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 郭雅瑩
新時期西街保護意義重大
作為“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式重要活動之一,古城文化復興啟動儀式拉開了《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和《西街歷史的街區保護規劃》編制的序幕。
張杰教授帶領其團隊,先后多次到泉州進行實地踏勘、調研、收集資料,并與泉州規劃部門進行深入溝通和交換意見,終于在今年6月中旬形成初步方案。
“在當前國家推行‘一帶一路’的戰略的背景下,泉州西街因其包含了泉州作為海絲歷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最精華的歷史文化資源,地位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張杰表示,因此,制定《規劃》對西街進行系統有效的保護意義重大。
保護范圍擴大至50.5公頃
就目前已形成的初步方案來看,《規劃》以《泉州古城保護整治規劃》(2006年)劃定的開元寺——臺魁巷歷史文化街區和舊館驛歷史文化街區西街傳統街巷保護范圍為基礎,依據西街及其周邊片區建筑整體調研結果,擴充了傳統建筑相對集中的區域,形成較系統、較完整的西街歷史文化街區。
擴充后,保護范圍北至大寺后、清軍驛,南至許厝埕,西至胡尾巷,東至究史巷,總面積為50.5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為24.3公頃,建設地帶面積為26.2公頃。
7類功能區挖掘西街內涵
“西街在長期的變化過程中,基本保留了非常豐富多樣的特色風格。”張杰說,“例如以紅磚紅瓦為主的閩南民居風格等,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保證西街片區總體風貌的完整,這其中包括了已經融入居民生活中的‘非遺’、宗教文化,因為這是泉州這座城市最有特色魅力的內容之一。”
對此,《規劃》的初步方案中,將整個西街歷史文化街區劃分為包括近代風貌商住區、紳士文化特色居住區、傳統商業體驗區、開元寺宗教文化展示區、市井文化體驗區、古驛館特色文化接待區、閩南活態文化展示區在內的7類功能區,形成“一核、一軸、八片、多點”的整體結構,并涵蓋了物質文化遺產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活態文化遺產等保護內容。
張杰說:“對于西街,我們既要保護現有的歷史遺存,同時還要把歷史傳承至今的精華部分進一步延續下去。”
鼓勵群眾參與西街保護
西街是泉州最為古老的歷史街區之一,需要保護的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種類多樣且情況復雜,如何循序漸進地進行調整和改善一直是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
《規劃》針對這類實際提出的初步方案為:核心保護范圍采取“小規模、漸進式”保護整治模式,對街巷、建筑、歷史環境進行分類、分級保護和整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活態文化遺產則提出了相應的保護規劃要求和措施。
“我們嘗試通過不同途徑來幫助解決不同問題,包括住房、教育、交通、服務乃至產業環境等。”張杰說:“西街規劃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在西街提供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既有約束,又有鼓勵。約束在于保護西街整體風貌,鼓勵則在于通過多渠道多模式來鼓勵愿意創業、愿意改善自身居住條件的人來參與西街保護工作。”
而為了完善和提升西街片區的服務功能,《規劃》還對道路交通系統、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進行全面、系統規劃,同時提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統一規劃、穩步推進”,“改善功能、提升業態”,“以人為本、多措并舉”等多條落實規劃實施的建議。
“我想,隨著古城中創新產業的增加,西街必然將承擔一部分與此類產業相關的城市功能,這種功能與西街現有的一些功能是不完全抵觸的,這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張杰說:“但我們應該意識到,在市場未來選擇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如何引導并推進西街產業朝有利于泉州發展的方向前進,是需要作為泉州城市發展的戰略性問題來進一步思考與謀劃的。”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