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達人:吹出萬千世界
融入布袋戲傳承創新閩南文化
核心提示
安溪縣龍門鎮年近六旬的口技達人白長太能模仿不少聲音,模仿鳥叫聲能將已經歸巢的鳥兒引得重新聒噪起來;他還把口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袋戲相結合,傳承創新閩南文化。
□本報記者吳志明 羅劍生 通訊員林欽固 文/圖
一“鳥”引百鳥
初冬的傍晚,位于山區的安溪縣龍門鎮和平村已經有些涼意。夕陽西下,白長太家門口的幾棵大樹上,一群白頭翁陸續歸巢,并漸漸安靜下來,整個山村顯得有些靜謐。
忽然,白長太家旁邊的竹林里響起“啾啾啾”的鳥叫聲,起初聲音有些沙啞,不是很密集,在寂靜的山村里聽起來尤為明顯。漸漸地,那鳴叫聲密集起來,聲音時而激越,時而舒緩,并且慢慢清脆起來。
一會兒,大樹上已經安靜下來的鳥群偶爾有幾聲鳥鳴回應竹林里的呼叫,數分鐘后,鳥叫聲越來越密集,更多鳥兒加入,很快匯成了大合唱。
記者來到竹林里,只見身著白衣的白長太嘴里含著一小塊塑料薄膜,嘴巴一張一合,時而手扶竹子,時而雙手插口袋,時而表情輕松,時而青筋凸起。原來,最先的那些鳥鳴聲,就是從他嘴巴里發出來的。
一人一臺戲
白長太今年59歲,除了鳥叫聲,他還現場模仿田雞叫聲以及母雞下蛋后的叫聲,生動而形象。他告訴記者,學口技緣于從事的職業。在安溪縣,每次的城隍廟會都會吸引大量香客和海外鄉親們前來朝圣。每逢此時,在城隍廟前的空地里,白長太就會打開戲擔,搭好小戲臺。“咚咚……嚓嚓……”鑼鼓聲漸起,生旦凈末丑紛紛出場。白長太一個人操練各種木偶,為來往香客和僑親們耍起了布袋戲。
一個藝人一個戲臺,這是真正的“獨角戲”。表演時,白長太雙腳敲響鑼聲鼓點,雙手操控打斗跳躍,喉嗓變化萬千聲音。演好演壞,全在一人。鑼聲越響越緊,這時,一個套在指頭上的木偶從上場門的門簾里探出頭,應著鑼聲節奏,連作帶唱……一場精彩的《武松打虎》上演了。白長太蒼老的臉此刻也隨之生動起來。
“我從小就跟隨爺爺和師傅學布袋戲。”白長太告訴記者,要做到“一人一臺戲”,最重要的是對各個角色聲音要拿捏準確:生角聲音文雅,旦角聲音婉轉動人,凈角聲音威嚴有力。這其中要數女聲最難模仿。經過揣摩學習,白長太終于掌握了“一人五個角色”的配音。他20多歲便接過師傅的戲擔子,到十里八鄉去演出,而這一演就是三十幾年。如今,生活好了,白長太仍不舍得放棄這門藝術,每逢廟會,他都會應邀到現場演布袋戲,將這一文化瑰寶展現給人們。
一口一世界
有了對聲音的把握基礎,白長太開始更廣泛地模仿。家里養的雞鴨、貓狗、牛羊,田里的青蛙、蟋蟀……無一不成了他學習模仿的對象。村民經常可以看到白長太獨自一人站在田邊、雞舍前跟動物“說話”。
為了更熟練地掌握口技,白長太還四處學習口技的表演技巧。2003年,在中國茶都舉行的第二屆中華茶產業國際合作高峰會開幕儀式上,白長太觀看了著名口技表演藝術家李進軍的表演,被他表演的鑼鼓聲、鞭炮聲、禮花綻放的聲音和嬰兒的啼哭聲深深吸引。他虛心請教,從李老師的嘴型、用氣上學到不少技巧。
經過不斷揣摩學習,白長太的仿聲越來越逼真。如今,白長太又將對周圍聲音的模仿添加到布袋戲的表演當中。劇情表現早晨出門遠行,在表演時,他就添加公雞打鳴;劇情表現武生打斗的,他就添加刀劍打斗的聲音,像《武松打虎》,他模仿虎嘯,讓現場觀眾的心情跟著劇情跌宕起伏……
不但如此,白長太的絕活深深也吸引了下一代。他偶爾會到和平小學為孩子演出口技絕學,他在臺上表演,孩子們在臺下跟著他學,老少同樂,其樂融融。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